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见到太阳真好”!与病毒交锋的21个日日夜夜

李荷婷 掌心长兴 2023-10-23


他说:“曙光终于快到来了!”

说这句话的

是长兴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杨某

2月17日,正月廿四,在经历一场雪后,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浙医二院长兴院区。43岁的杨某感觉身上格外温暖和舒服,他一边清理好衣物,一边等着拿报告出院。在门口迎接他的,是这段日子来日夜相伴的浙医二院长兴院区的医护人员。


21天的隔离治疗,杨某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生死时刻”,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大爱。


2月9日晚,杨某咽拭子、痰液、粪便三个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第一次出现全阴性。三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阴后,杨某2月11日复查胸部CT,肺部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还有余地。为了慎重起见,专家组建议再留院观察一周。


2月16日再次复查胸部CT,可见明显好转,第四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市专家组评估,认为其符合国家卫健委关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出院标准。


据悉,杨某离院后,按照有关要求,他还将在医学隔离点留观14天,医院也会随时监测,做好回访。“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这些白衣天使日日夜夜都在这里,春节没有回家陪伴父母儿女,在医院照顾我。千言万语,难以道尽。”劫后余生的杨某在出院后对医务人员表示感谢,“从隔离病房离开后将回家静养,我尽量做到不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


杨某的出院,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长兴夺取抗疫全面胜利的一个重要节点。



走出医院


他说终于见到太阳了

 


时针回拨到1月17日,当杨某踏上长兴去武汉的高铁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开始了一场生命的历险。


1月17日,到达武汉家中,与家人叙旧,言欢。

1月23日,乘高铁回长兴。

1月24日,在家接受居家医学观察。

1月25日,出现发烧症状。

……


杨某说,1月25日晚,他开始出现发热症状的时候,就开始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因为自己毕竟刚刚从武汉回来。1月26日,县疾控中心检测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他忐忑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1月29日,经省疾控中心复核,杨某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全县首例。


“这个结果对我来说是晴天霹雳,我很害怕会感染给儿子。”杨某说,除病情之外,他最挂念的就是儿子,“虽然我们回长兴居家观察的时候做好了防护措施,在家一直戴口罩,但是我们毕竟每天同吃同住,接触密切。”


好在,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浙医二院长兴院区第一时间对其儿子做了两次核酸测试,结果都为阴性,杨某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战胜病毒,要有勇气,更要有信心。杨某的信心就来源于浙医二院长兴院区的医务工作者们。作为长兴县目前为止唯一确诊病例,院方可谓倾尽全力。“他们无论是在治疗方面还是生活起居方面都对我无微不至,吃的用的,只要我提要求,他们都会一一满足我。”


杨某坦言,刚住进去的时候他心里很慌,也很烦躁,加上发烧、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一点食欲都没有。但要战胜病魔,一定要进食,“刚住院的时候护士问我喜欢吃素菜还是荤菜,我随口一句喜欢吃荤多一点,结果第二天他们给我送来了很多荤菜,有牛肉、鸡腿、虾、鸡胗,特别丰富,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之后的每一餐,护士都会在送餐前提前把菜拍好照片发给杨某,让他选喜欢吃的菜。


除此之外,医生和护士每天都会通过微信给他加油打气,“是医生和护士一次次的鼓励,打开了我的心结,在病房里,看到他们对我这么关心上心,我就想,有这么多人在跟我并肩作战,他们都这么有信心,我还怕什么呢?”在这样的环境中,杨某逐渐放松了心态。


心态是最好的免疫力。和心态一起变好的还有杨某的各项检测指标。2月9日,杨某核酸检测为阴性,让他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当天晚上11点左右,医生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在微信中他说恭喜我,检测转阴了,我很开心,同时也很感动。”杨某说,开心是因为自己的病情有了好转,而感动则是来自医生们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的病情,即使在午夜时分也没有休息,第一时间把好消息传达给自己。


2月2日到昨天,杨某连续四次核酸检测呈阴性,他长舒了一口气,在走出隔离区的那一刻,他笑脸满盈,“好久没见到这么好的太阳了。”


杨某说,现在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父亲,因为在他确诊之后5天左右,湖北老家的父亲也出现了跟他类似的症状,之后被确诊,如今父亲在方舱医院进行治疗,“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和新冠病毒有关的新闻,现在医务人员这么尽心,医疗团队也都陆续去湖北支援了,我们应该有信心共同战胜这次病魔。”




AB岗不下火线


他们近一个月没回家



从疑似到确诊,再到治疗、康复,近一个月时间里,杨某一直在浙医二院长兴院区隔离病房接受精心治疗。今天,在隔离病房里,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感染科主治医师曹达兴正在叮嘱杨某出院后应注意的事项。


曹达兴是杨某的首诊医生。1月26日,医院派专用救护车接诊后,他就一直守在隔离病房,与新冠肺炎“正面交锋”。


“杨某来医院的时候情绪很紧张,可以说是焦虑,疫情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他。”曹达兴表示,但因为患者身体状况好,且治疗期间积极配合医嘱,所以病情好转得快。


一天多次量体温,一遍遍地问医生问护士:我的体温怎么样?病情有没有好转?


而护士们总是鼓励他,找话题和他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专家组成员有时还会和他视频,关心其身体情况。


在病程的第4天,杨某突然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因为不清楚是否是病症的并发症,护士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大便送检,曹达兴及时将送检结果呈专家组会诊。“导致拉肚子的原因有3个,一是药物副作用、二是精神状态、三是病症的影响。”曹达兴表示,经调整治疗方案,全体医务人员配合,拉肚子的情况才渐渐平稳。


一套防护服能做完的事,就尽量不要再拆第二套;能最少人进入隔离病区,就一定不要多进,这是目前感染科工作的“战略”。


为减少防护用具的损耗和使用,避免医护人员进隔离病区交叉感染,曹达兴和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感染科主任夏小学组成了AB岗,轮番进入风险最高的隔离病房问诊,记录最新情况。一趟下来,当褪去防护服,全身已湿透。


因为医院的第二医疗梯队还在组建中,在这之前坚守是唯一的选择。


脱下防护服、摘下面罩,夏小学也是家里的“半边天”,她有近一个月没回家了。几天前,在同一家医院工作的丈夫陈江带着儿子等家人,来到感染科病区外围,为她送上鲜花、蛋糕。因为这一天是夏小学40周岁生日,她却只能在清洁区隔着窗户和儿子说上只言片语。


“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有信心,特别是看到患者治愈出院,让我们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夏小学说。


连日来,不管是针对杨某,还是针对所有的患者群体,浙医二院长兴院区都以最严格的诊疗方案来治疗。


1月22日起,门急诊启动发热病人管控,实行严格的筛查分诊流程,每日要求报告发热、疑似及确诊患者具体信息。发热门诊普通诊间从1个增加到5个,24小时开诊,提供“一条龙”服务,检验、放射检查均在发热门诊内完成。


此外,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卢火佺领头的医疗救治专家组,24小时参与会诊,确保不漏掉一个感染病人。同时新辟6号诊间,专门接诊与湖北相关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




隔离病房紧张的气氛


因为这些人而舒缓

 


护士需要更长时间待在隔离病房里,除了给病人抽血化验,挂盐水,还要耐心进行生活护理。


她们,口罩、护目镜、防护服,输液、上雾化、送药品……每天置身其中,24小时守护服务。这支由8名护士轮班的护理团队,平均年龄30岁,最小的只有21岁。


前期,为了缓和病房的紧张气氛,每名护士的防护服上不仅写有名字,还写有“**,加油!”等鼓励人心的话。


“在隔离病房外,与患者沟通主要靠一部公共手机,全体护理人员一起建立一条心理专线,通过电话、微信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感染科护士长王斌说。


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病房与外界隔离,家属不能探视和陪同等因素,心理压力更加明显。在防护服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话,是为了尽可能让他舒缓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王斌是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她的丈夫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也在防控疫情的一线,年初三至今没有回过家,刚刚满三岁女儿是夫妻俩唯一的牵挂。


“当她在视频中哭着问我,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回来陪我,我回答她,爸爸执行任务、妈妈有病人的时候,她总会点点头,含着眼泪摇摇手,冲我说再见。”在王斌看来,女儿也许比同龄人更早了解了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纪律、什么是救人。


穿着防护服一个班下来,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鼻翼上口罩压的痕迹迟迟不会退下,甚至皮肤被压破,一遍又一遍地洗手,手都裂了……然而在护士王乙舒看来,这些都不是事,“穿上这身战袍,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很骄傲。这件事能让我吹上一辈子!”


作为一名刚进临床的新护士,22岁的蔡晓兰临时受命要前往感染科支援。急急忙忙熟悉了感染科的工作流程,她就得一个人单独顶班,给确诊病人送饭、发药、抽血,倒垃圾等各种小事也都得做。“在这段时间中那么多可爱的人,给我们送来很多关心,让我感觉我们是被需要,我们是被爱着的,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她如是说。


作为长兴感染性疾病诊治定点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1300名职工用自己的尽心换取大家的安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白衣战士责无旁贷地冲向了第一线,倾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记者:金钟耀、沈婷婷、蒋璐、吴拯


编辑:李荷婷

监制:郑   琦




报料电话:0572-6255085  合作电话:187682114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